今年9月,一段水产市场的视频把“麻醉鱼”推上了公众视野。视频里,商户把活蹦乱跳的鱼倒进满是泡沫的方形塑料桶,没几分钟,原本扑腾的鱼就“蔫”了——不是死了,是被“麻”翻了。网友配文点破真相:“这是运输前的‘常规操作’,用麻药让鱼‘老实’,减少应激反应,降低死亡率。”
这段视频让“丁香酚”这个陌生词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。在电商平台,打着“渔用麻醉剂”旗号的丁香酚产品随处可见,月销量轻松破千,商家管这叫“活鱼运输的秘密武器”。江西一位卖了三年这类产品的商家说,他们的丁香酚纯度超99%,“100ml才20块,2升水兑5毫升,鱼泡半小时就‘乖’了,运输1-2小时没问题——但得盯着量,超过1000公里容易‘晕死’。”
在水产批发市场,“麻醉鱼”的操作更“务实”。一位批发老板告诉记者,丁香酚有股特殊的芳香味,直接卖肯定“露馅”,所以他们会先把鱼放进清水里养两三天,等味道散了、鱼醒了再卖。“这招管用,既能减少运输损耗(至少少死一成鱼),又不会被消费者闻出来。”对商家来说,这是笔“稳赚不赔的买卖”:每车鱼能省上千元损失,麻醉成本才10块钱。
可“划算”的背后,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——这鱼吃了会不会有事?
商家们大多说不清楚。有人说“厂家说国外都在用,安全得很”,有人说“反正换水了,应该没事”。但专家的说法,却没那么“笃定”。华南地区一位农业部门负责人解释:“世卫组织建议丁香酚的人体可接受日摄入量是2.5mg/kg(60kg成年人每天吃150mg以上才可能有风险),而且它不耐高温,蒸、煮、炖能挥发大部分残留。”但广东海洋大学汤保贵教授却提醒:“现在连丁香酚在鱼体内的代谢规律、长期残留影响都没搞清楚,‘高温安全’只是理论,没有数据支撑。”
比安全隐患更棘手的,是监管的“空白”。目前国内对丁香酚的管理,只有2019年、2021年出台的两个“检测方法标准”——能测鱼里有没有丁香酚,但没规定“多少算超标”“能不能用”。农业农村部渔业部门工作人员坦言:“丁香酚没进《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》的‘白名单’,也没纳入兽药残留限量标准——说白了,就是‘能检测,但没法管’。”
其实,“麻醉鱼”的争议,本质上是一场“需求与安全的博弈”:商家要降损失,消费者要吃安全,监管要讲科学。有人说“该禁”,可禁了之后,活鱼运输损耗会飙升,鱼价可能涨;有人说“该规范”,可规范得先有数据——比如丁香酚在鱼体内的残留时间、安全剂量,这些都得靠研究补上。
汤保贵教授的话很实在:“麻醉剂运鱼不是洪水猛兽,但得‘明明白白’——得搞清楚‘怎么用安全’‘残留多少没事’,再出台标准。不然,商家乱用量,消费者怕得慌,监管也没依据。”
从网友的视频曝光,到商家的“潜规则”,再到监管的“空白”,“麻醉鱼”的问题,其实是活鱼运输行业的一个缩影:一边是“降本增效”的现实需求,一边是“食品安全”的底线——而连接两者的,是亟需补上的“科学课”。
对老百姓来说,我们不反对合理的运输手段,但更想知道:这鱼,到底能不能放心吃? 对监管来说,比“禁”更重要的,是用科学数据给“麻醉鱼”划一条“安全线”——毕竟,食品安全的底线,从来都是“明明白白”的标准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