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刷到武志红的旧采访,他说“我曾在抑郁里躺了两年,差点没爬出来”——这句话让很多粉丝炸了:“那个讲‘家为何伤人’的心理大V,居然也被抑郁症缠过?”
1997年,武志红在北大读临床心理学研究生,研二那年失恋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。原本把女友当“情感支柱”的他,突然被“我们不合适”砸懵:每天起床要做半小时心理建设,上课坐十分钟就浑身难受,论文写了三行就撕了——典型的“抑郁三低”:情绪低到想哭,思维慢得像卡带,连说话都嫌累。最严重的时候,他站在宿舍阳台往下看,居然觉得“跳下去就能结束所有疼”。因为状态太差,他延毕了一年,导师拍着他的肩膀说“慢慢来”,他却像个“没气的皮球”,连点头都没力气。
但武志红没“硬拼”——他选了个“反常规”的招:“不跟抑郁较劲,就陪着它待着”。他在出租屋备了个笔记本,每天写“情绪日记”:“今天早上妈妈打电话,说‘你怎么还没毕业’,我突然胸口闷,像压了块石头”“刚才路过情侣摊,想起前女友,眼泪一下子就掉了”。写完之后,他会用精神分析的“潜意识理论”拆:“妈话不是关心,是她的焦虑转移给我”“失恋的疼,其实是我小时候没得到的母爱在找补”。他把这叫“与抑郁共处”,其实是“用专业知识给自己做‘心理治疗’”。
两年后的一天,他突然“想通了”——就像堵了很久的水管突然通了,写文章时灵感哗哗冒,讲人性讲得“一针见血”,后来写《家为何伤人》,直接成了“原生家庭”话题的“顶流”。但精神心理科医生何日辉的一篇分析,把“武志红式躺平”的“滤镜”打碎了:“他的康复是‘天时地利人和’的结果,普通人学不来。”
他的“躺平”藏着“专业buff”。武志红是北大心理系毕业的,懂“正念解离”——把“我很糟糕”的念头和“我”分开,像看别人的故事一样看自己的情绪;还会用精神分析“归因原生家庭”,把“自我否定”变成“不是我的错”。可普通人没这本事:一个16岁的孩子“躺平”休学,看着同学上高中,只会更自卑;一个30岁的职场人待在家里,连房租都要靠父母,反而觉得“我是废物”。
他的“外归因”是把“双刃剑”。精神分析让他走出了“自我攻击”,但也让他走向极端:说“父母都是控制狂”,支持“父母皆祸害”,把所有问题都推给原生家庭。可普通人如果学他,很可能把对父母的不满变成“吵架”甚至“动手”,亲子关系越闹越僵,反而把“伤口”撕得更大。
其实,武志红的故事里,最打动人的不是“躺平”,而是“不放弃自己”——他没被抑郁打倒,而是用自己的专业知识“救”了自己。但“救自己”从来不是“复制别人的方法”,而是“找到自己的钥匙”。就像何日辉说的:“抑郁症的康复没有‘万能公式’,有人需要吃药,有人需要心理咨询,有人需要换个环境,但绝对不是‘别人躺平我也躺’。”
武志红的“躺平”,本质上是“一个心理学人用专业对抗痛苦的样本”。但样本不是“模板”——当我们刷到“某名人靠XX疗愈抑郁”的故事时,更该想的是:“我有没有属于自己的‘疗愈密码’?”毕竟,能真正治愈你的,从来不是别人的“成功经验”,而是你愿意“抬起头”,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束光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