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重庆的雨跟扯不断的线似的,今早我端着碗小面站阳台,突然发现平时在防盗网上蹦跶的麻雀不见了——往常这个点,它们早凑成小团伙抢我晒的小米了。难道鸟也会“宅家避雨”?还是说,它们有什么“秘密招数”应对雨天?
其实这事我早好奇过。去年做“城市里的野鸟”专题时,跟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黄教授聊过——鸟比我们想象中“鸡贼”多了。你小时候肯定听老人说“燕子低飞要下雨”吧?不是燕子闲得慌,是它们能感知空气湿度和气压变化,雨来之前就赶紧找树洞、屋檐躲着——比我们刷天气预报还准。
更绝的是它们的“自带装备”。你有没有摸过晒干的鸟毛?滑溜溜的像涂了蜡,这可不是魔法——鸟的羽毛外侧,每根羽小枝都带着“小钩子”,跟拉链似的扣在一起,形成一层密不透风的“防水膜”。就像我们穿的冲锋衣,雨水打上去直接滚下来,根本渗不到里面保暖的绒毛里。
光有“外套”还不够,鸟还有“隐形防水喷雾”。你吃烤鸭的时候,有没有注意过鸭屁股那里两瓣肥肥的脂肪团?那叫尾脂腺,分泌的油脂跟我们用的“三防喷雾”差不多。鸟没事就用嘴啄那里,再把油脂涂满全身羽毛——相当于给“冲锋衣”再加一层“防护层”,雨天里连翅膀尖都不会湿。
不过“装备”也分等级。鸭子、大鹅这种水鸟,尾脂腺特别发达,跟穿了“潜水服”似的,雨天照样在湖里游得欢;而麻雀、燕子的“装备”就差点,雨小的时候还能找楼角躲躲,雨大了只能缩在树洞里挨淋——不是它们“傻”,是老天爷给的“出厂设置”不一样。
那躲雨的鸟都在干啥?上星期我蹲小区车棚观察了半小时:三只麻雀挤在电动车座底下,缩着脖子跟冻僵的汤圆似的,连眼睛都快眯上了——它们这是在“省电”,毕竟雨天不好找虫子,能少消耗点能量就少消耗点。还有一次看到一群燕子挤在楼道里,用嘴扒拉羽毛,估计是在修复被雨打湿的“防水膜”——跟我们雨后晒被子似的,都是为了下次出门“有备无患”。
有人问我,看到雨中的小鸟要不要捡回家?其实大部分时候不用。上个月我遇到一只被风吹到窗户上的麻雀,翅膀蹭破了皮,我用纸箱装起来,垫了块温毛巾(别太烫,跟体温差不多就行),然后打12345找了野生动物救助站——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,比你瞎操心管用。毕竟对鸟来说,“不被打扰”就是最好的帮助。
昨晚雨停的时候,我又在阳台看到那几只麻雀——它们正站在栏杆上抖羽毛,阳光穿过湿乎乎的羽毛,泛着浅金色的光。突然觉得,鸟的“雨天生存术”,其实就是最朴素的智慧:要么提前躲,要么硬扛着,实在不行就抱团取暖。
我们总觉得自己是“万物之灵”,但在雨天里,鸟比我们更懂“适应”。下次下雨的时候,不妨站在窗边多望两眼——那些躲在屋檐下的麻雀,挤在一起取暖的燕子,甚至在雨里游得欢快的鸭子,都是在用自己的方式,跟雨天“和解”。
毕竟,活着这件事,从来都是“办法比困难多”——鸟懂,我们也懂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