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30日凌晨1点半,黎巴嫩南部卜利达村的夜被军靴踩碎了。多辆以色列军车轰隆隆越过边境,直撞进村里的政府建筑——值守的工作人员刚抓起对讲机,就被迎面而来的枪声击倒;附近居民裹着睡衣趴在窗台上,听见里面传来尖叫和器物碎裂的声音,直到凌晨4点,以军才踩着晨雾撤回去。等黎军队赶到时,院坝里还留着轮胎印,白布盖着的尸体旁,散落着被打烂的办公桌抽屉。
这起越境袭击像一把刀,直接扎进了黎巴嫩的神经。当天上午,总统约瑟夫·奥恩在巴卜达宫的办公室里拍了桌子:“命令军队,对任何以色列入侵行为,必须予以应对!”他对面坐着军队总司令鲁道夫·海卡尔,手里的文件夹里夹着边境监控画面——镜头里,以军士兵举着枪踹开政府建筑的门,背景是黎南部连绵的山,那本是停火协议里“该还给黎巴嫩的土地”。
对于袭击理由,以军发言人在社交媒体上说得“理直气壮”:“摧毁真主党使用的设施,行动中发现可疑人员,抓捕时被迫开火。”可卜利达村的老人摇着头说:“那栋房子是我们的村公所,平时就两个工作人员值班,哪来的‘真主党设施’?”更让黎巴嫩人气闷的是,这不是以军第一次“越线”——去年11月刚签的停火协议,早被以方改得面目全非。
按照2024年11月的协议,以军本该在2025年1月26日前撤出黎南部。可到期后,以方说“黎方没清完边境的武装”,把期限延到2月18日;等日子到了,又改口“要保护北部居民安全”,干脆宣布“无限期”驻扎在黎南部5个据点。黎巴嫩的声明里满是无奈:“我们要的是领土完整,他们给的是‘无限期占领’,这算哪门子停火?”
现在的黎南部边境,像个被揉皱的纸团——以军的据点插在山头上,黎巴嫩军队的岗哨隔着铁丝网盯着;村里的年轻人不敢去边境放羊,老人坐在村口的老槐树下,念叨着“十年前的战争,怎么又要来了?”而奥恩的“应对命令”,更像给焦虑的国人吃了颗定心丸:“至少,我们不会再像以前那样,眼睁睁看着家人被欺负。”
可和平的缺口,从来不是一次命令就能补上的。凌晨的枪声带走了一条生命,也撕毁了停火协议上的“期限”;以军的“无限期驻扎”像块石头,压得黎南部的空气都喘不过气。当卜利达村的村民收拾着被砸烂的村公所时,他们抬头看见山那边的以军据点——那里的国旗飘得很响,而他们手里的停火协议,早被风刮得边角卷了边。
